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研究 >> 正文

抢抓机遇 对标建设 努力实现新时代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2020 年学校教学工作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3 [来源]: [浏览次数]:

 抢抓机遇 对标建设
努力实现新时代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
——2020 年学校教学工作报告
党委委员、副校长 范 真
(2020 年 4 月 22 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校党委、行政作 2020 年教学工作报告,回顾总结 2019年教学工作成绩和不足, 安排部署 2020 年教学工作任务, 请同志们认真审议并提出意见建议, 做好 2020 年教学工作计划。
    一、 2019 年教学工作回顾
    2019 年, 国家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密集下发, 面对职业教育大扩招、大变革、大发展趋势,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教学工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认真开展系列教学改革、教学评比、教学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年,省级优质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7 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发展计划项目获得教育部国家级认定。圆满承办了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首期 SP(标准化病人) 资源开发与应用培训班”和全省中职护理技能竞赛,申办增设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社区康复专业开始招生,邀请行业尤其是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专家对 35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制(修)订。 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 2019年高职高专院校“金平果排行榜”中,我校综合排名居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第 2, 核心论文影响力排名第 3, 充分彰显了我校教育教学综合
实力。

   (一)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群建设发展
    2019 年暑期,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联合行业专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于 8 月底,共完成了 35 个专科专业和 4 个三年制中专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分别报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厅备案, 并在 2019 级新生中实施。本年度 3 项“立体化教材”顺利结项, 1 项省级在线开放课获立项。根据办学定位,以服务社会健康产业链为目标,立足学校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探索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中医学专业群、围绕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的临床医学专业群及围绕社区健康服务的卫生管理专业群建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先后开展两期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组织校内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并推荐参加省级征文比赛, 在河南省2019 年师德主题教育征文中, 我校获得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1 项、 三等奖 4 项; 在校内教师专业知识竞赛中融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在课堂教学督导过程中,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二是开展多元化教师培训。 为拓展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和视野, 2019年, 聘请校外专家举办混合式教学及教学能力大赛专项培训 2 场;选派 7 名教师赴美国、菲律宾参加护理、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专业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学习交流; 委派 8 名老师参加了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承办河南省首届“标准化病人(SP)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培
训, 来自全省 22 所医学类高校共 35 名学员取得培训师资格、 40 名学员取得 SP 证书。
    三是加强课堂教学督导。从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着手,耐心帮助和指导任课教师, 全年共组织课堂听评 606 人次, 评出优秀课教师 246名。
    四是通过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持续开展学科专业知识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2019 年入选“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 1 人,获评省、市级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 11 人。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整体质量提升
    紧紧围绕“职教二十条”相关要求,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各门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坚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人生,将医德养成、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二是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鼓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医系本科毕业生考研上线率 66%,在全省专升本考试中我校学生获全省第一名。三是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切入点,深化课证融合教学改革。从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医学综合考试成绩分析入手,总结经验,找准不足,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提高我校学生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护理系毕业生执业资格通过率 95.5%, 远高于全国平均 34%的通过率。四是通过各类教学项目申报促进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全年组织参加教育部、国家中医管理局、教育厅、卫健委等各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 205 项, 在全省同层次类别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四)遵循教学规律,创新管理思路,科学安排日常教学
    为使教学行政与教学过程管理工作有章可依、严格执行,修订了系(部、院)教学工作考评方案,全面地对系(部、院)进行了教学工作考评。 一年来适时出台印发教学文件 28 份, 召开系(部、 院) 主任教学工作例会 14 次, 发布教务工作信息 16 期,编发课堂教学听评周报 26 期,及时通报教学工作信息,确保全校正常优良的教学秩序。订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网上评价标准、实验实训课教案评价标准和学生评教办法。组建了南阳医专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努力实现了安全事故“零事件”目标。 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用多媒体设备管理暂行办法》, 强化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日常教学工作监督检查,除每学期三次专项检查外,教务处分为三个小组, 每周至少 2 次不定时、 不定点检查日常教学; 13 位退休教师组成三个综合听评督导组,每学期随机对全体、兼职任课教师每人至少听课一次,并按周及时反馈听评情况;在对教案随堂检查的基础上, 于每学期期末集中收交检查, 全年共集中评价教案 1316 份;组织开展学生网上评教, 全年共组织评教 2300 余门次。组织完成 35 个不同层次专业 390 个教学班的校内教学, 完成 5000余名学生毕业实习的安排、检查, 实习校联比率达到 86%,并严格实施我校实践教学“四个考核”。试题库建设工作进入使用完善阶段,春、 秋两季期末考试, 80%的课程使用试题库组卷, 极大地推进了教考分离工作。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师生技能水平
    坚持以竞赛为抓手, 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2019 年度校内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历时 8 个月, 最终评出个人单项一等奖 3 名、 二等奖 6 名、三等奖 14 名, 团体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2 项、 三等奖 3 项。校内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分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赛项, 历时 3 个月,最终评出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3 项、 三等奖 4 项。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和手段,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积极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共获得省级一等奖 7 项、 二等奖 7 项、 三等奖 14 项。 赵桂欣老师在创新杯说课比赛中冲出河南获全国二等奖。2019 年校内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历时 3 个月, 4943 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比赛, 共评出个人一等奖 3 名、 二等奖 7 名、 三等奖 10 名、 优秀奖14 名。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 积极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 全年共
参加 32 次, 获得团体及个人荣誉共计 114 项。
    (六)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学校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选取合适的医院、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完成了许昌市人民医院等 4 家医院的非直属附属医院命名挂牌工作;完成了南石医院合作成立康复学院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卧龙区政府签订校地合作的战略合作协议工作;和西施兰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工作;和三附院合作建立眼视光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等。以上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学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教学管理部门真抓实干、精心组织的结果,是全体教职员工用心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重视、关心、支持、参与教学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急需改进的地方。一是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学信息化建设、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有待加强。二是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质量工程项目有待进一步突破。四是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亟待提高。五是在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方面,应强化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护、应急处理、院感知识的教学改革。
    二、 2020 年主要任务
   2020 年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要求,准确领会和把握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为保障,以特色建设为抓手,主动服务国家大健康战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医教融合的教育教
学改革,为培养更多高质量医药卫生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品德状况,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落实。
    1、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方面进行改革; 从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 这需要政教部全体专兼职老师不断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提高效果, 确保在医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精心栽培, 引导学生在融合交流的激荡中,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崇仁厚德、大医精诚的梦想根植心中,将爱国情怀、四个自信的观念铸入灵魂,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2、 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网络思政”三位一
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根据地,“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为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学校将探讨把课程思政质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入。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网络“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比赛,讲好战“疫”故事,实现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协同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思政常态化、 网络思政与网络教学的协同化。 探索“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形成全校各部门协同推进立德树人培育医学人才的大思政格局。

    3、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把握育人导向,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做好疫情防控,确保“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
    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教学组织、 实施与管理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在重视疫情防控的同时,想尽一切办法开展教学工作,确保“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
    1、提前谋划、科学安排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针对疫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方案、教学督导方案、应急预案等,严密布署了疫情期间各项教学工作安排;针对学生返校复学制定了详细的“网格化”管理方案,做好“开学第一课”实操演练流程安排。学生返校复学后将执行错峰上课,线上线下教学同时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即在一定时间内, 试行 A、 B 平行班教学, 一部分学生在A 教室进行课堂教学, 另一部分学生在 B 教室(必要时部分学生在宿舍)利用网络直播同步学习。所以,直播教学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要及早设定好学生返校后的线上教学使用平台及相关技术应用,最大限度减小线上与线下教学间的差距。
    2、
加强教学督导环节,积极开展经验交流
疫情期间,我校在线教学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三端六评”教学督
导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返校复学后,进一步开展特殊时期网络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先进教学及管理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推出一批在疫情期间有突出表现和贡献的一线教师,充分挖掘他们在此次疫情期间表现出的坚忍
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打造一批优秀网课教师,进行表彰和推广。疫情过后,要继续发扬疫情期间探索的经验做法,更加深入地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线上督导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坚持双高标准引领建设,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加入“双高校”建设行列是学校的建设目标,关键是要有争创一流的决心,要有不懈努力的斗志,要有变道超车的技巧。去年底,学校申报了河南省“高职双高工程”项目。今年,学校要以国家级“双高”标准为引领,以省级“高职双高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刻认识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各级各类项目建设,以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对照双高要求,我校有五项短板,一是缺乏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是缺乏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学生奖项过少,三是缺乏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四是缺乏承办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经历,五是缺乏在教育部行业教指委担任副主委以上职务等,这些短板项目将是学校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教育部不断推出的新要求, 如 1+X 证书试点、示范性职教集团以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示范区建设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双高的遴选条件。此外,要继续加强资源库建设及应用、在线精品课等项目建设, 面对河南省将建设 50 个左右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遴选认定 300 门左右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的机遇, 要早规划、早行动、早培育,不断打磨质量,提高申报命中率和高层次奖项的获奖率。同时,要加大高层次竞赛的奖励力度,取消部分低层次竞赛奖励。
    (四)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坚持校企双元办学主体,发挥“政校行企”多方优势,搭建产教融合大平台,针对不同的医院、医疗、医药相关企业的核心痛点,创新合作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今年河南省将推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试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行业、 企业和职业院校。我们要用足用好政策,抢抓机遇,在示范性校企合作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系、部)、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和高水平专业
群建设等方面有新合作、新跨越。
    1、进一步开展校地合作,促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力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用足用好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争取政府的经费投入。 如人社局创新创业基地扶持基金,及市级、省级、国家级孵化基地补贴等。加强与卫生健康委的联系沟通,抢抓机遇设立健康管理师资格鉴定站,力争执业医师考站通过国家级验收;加强与中医药发展局及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沟通,争取张仲景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加强与教育局沟通交流,开展幼儿教育机构保健医培训。
    2、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
   完善张仲景职业教育集团的架构及管理制度, 并实质性开展工作,力争入围下一批教育部示范性职教集团。 通过南阳医专附属医院医联体,建立多样化的校院(企)合作信息沟通制度和平台,及时把握院(企)参与学校办学的利益诉求,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对系(部、院)与医院和企业开展校院(企)合作的评价体
系和激励机制, 促进系部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做好学校与企业间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的就业,实现学生、企业与学校的三方共赢。
    3、校企共建真实场景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用足用好国家政策, 职教 20 条中明确“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 建立“校中院”“院中校”。 对已建立的院中校(南石康复学院)首批学生的管理及培养要探索出一套“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方法路径, 对校中院(“眼视光实训中心”)的运行管理要探索出创新的管理方案。积极开拓引进新的合作模式,如引进现代制药公司的生产线,共建现代医药 GMP 生产车间;与南阳市学前教育协会合作建立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与西施兰公司合作建立双创基地等,成为覆盖南阳、辐射全省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五)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依托医圣故里的独特优势和学校专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豫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南阳市康养发展规划,面向现代健康服务产业, 努力打造 2-3 个与行业或当地经济发展契合度高的骨干专业群,重点支持健康、养老托育等紧缺专业。
    1、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和服务产业链功能,打造中医学专业群(中医学、中医骨伤、中医养生保健、针灸推拿、中药学、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群(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检验、药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及健康管理专业群(助产、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健康管理、社区康复等专业)。

    2、 以社会需要为根本, 依托中医学专业群、 临床医学专业群积极拓展专业方向,开设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口腔护理、老年护理方向)、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 影像诊断方向)、 中药学专业(中药栽培、中药炮制技术方向)。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凸显了公共卫生人才的缺乏,可以考虑申办公共卫生管理、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
   (六)加强培训与管理,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严格落实“知识无禁区、讲台有纪律”的基本要求,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建立师德考核信息库,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坚持以德率能,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2、加强系部管理,以管理促质量
   在管理机制上,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统筹,集体与个人相统筹,综合与专项相统筹,大力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系(部、院)教学工作考评体系, 利用信息化手段, 将学年考评转化为常态化、动态化的考评。继续加强对课堂的把握和管控,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金课”, 切实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3、强化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扎实做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实践锻炼进修工作,要加强对轮训、进修和实践锻炼教师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拓宽进修和实践锻炼途径,把进修和实践锻炼的医院扩大到优秀的实习基地去,扩大到省内外“三甲”实习医院当中去,实现教师实践技能与指导学生实习能力的“双提升”。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的校外、 高校及国外集中专题培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每年有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力争
每 5 年一轮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培训机会。
   4、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要深刻认识教育教学变革的大趋势, 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新的认知工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全普及。 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三是通过示范课、培训课,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
新能力。
   5、以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继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去年,我校申报了省级护理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同时立项了 7 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从今年开始, 团队在 3年建设期内,要按照任务书的要求,不断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保证顺利通过校、省两级的验收。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教研活动及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协调发展对夯实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各教学系(部、院)的重视。今年,继续将每单周周三下午确定为教研活动日,课程安排及各部门活动要尽量避开教研活动日,学校督查办要协同教务处进行检查考评。
    (七)多措并举,加强师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1、 以执业资格考试奖惩为抓手,加大“课证融合”力度
要坚持教学内容与相应专业岗位执业资格考试高度对接,着力培养执业资格考试所要求的具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型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各类执业资格证的比率和从医的准入实力。 通过近 2 年的全面“诊改”, 执业资格证通过率逐年提升。 今年,要落实对上一年超过国家平均分数线以上的系(部、院)及有关人员,予以奖励;低于国家平均分数线以下的系(部、院)及有关人员,扣发绩效工资的同时,继续进行对各系(部、院)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奖罚。
   2、坚持知识和技能竞赛导向
   要把师生专业知识、 教学能力和技能竞赛作为常态, 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能”的导向作用,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专业技能竞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去年,在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方面我校有所突破,积累了一定的竞赛经验。今年,学校已制定了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同时邀请专家已进行了全校范围内的培训,争取在竞赛中冲出河南进入国赛,取得好的名次。
    3、 开展 1+X 证书项目培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 启动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去年, 我校已成功申报了老年照护、 母婴护理和失智老年照护 3 个 1+X证书项目, 今年已开展幼儿照护 1+X 证书制度申报工作。
    4、加强能力考核
   近几年,我校在学生技能考核中,实施了课程考核、实习前综合技能强化训练考核、实习中期考核、毕业综合考核“四考核”体系,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今年,要继续完善“四考核”体系,一是依托临床医学模拟中心, 按照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核的形式, 利用 SP, 实施多站点考核; 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利用手机完成在实习医院的
中期考核,杜绝替考与作弊发生。
   (八)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抓手, 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对持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学校诊改工作的重点,是推动全校各岗位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的制定,打造学校的目标链和标准链,这是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提。同时,要借助现代信息化校园建设,从教师管理与发展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实质性的推动 55821 工程。继续撰写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做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状态数据报送工作,争取使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入全方位、全要素、制度化、常态化中,达到履行主体责任、激发内生动力、 促进内涵发展的目的, 实现改变学校的治理形态、 教学形态,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系统。
    同志们!过去的成绩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希望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创造新的辉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永恒主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学校上档升级
迫切需求,我们要不负使命、创新思维,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